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和期待不析提高,新的食品种类、食品落加剂、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排出新的饮食经营模式、消费模式不断渐现,这些都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应对解决需要法治保障、制度保障。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保障工程来抓。十几年来,我省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食品安全相关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我省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我省食品安全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安全形式依然严峻
从我省情况来看,食品加工环境脏乱差、食品生产摻假造假、食品运输不规范、销售过期变质不合格食品等现象时有发生。“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条件差,监管难度大。成为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和期待不析提高,新的食品种类、食品落加剂、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不断排出新的饮食经营模式、消费模式不断渐现,这些都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挑战。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2015年以来,我省各市县将新组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质监部门合并为“三合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这有利于精简机构,整合行政执法力量,但在有些方面弱化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基层建立了市场监管部门,上一级仍是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上级多头部署,下级疲于应付,存在不协调等情况。同时,监管机构名称标识不统一、执法依据不统一、执法程序不统一、法律文书不统一等问题,也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够
目前,我省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仍存在诚信意识、法治意识特别是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为追求经济利益摻假使假,非法加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生产经营单位经营场所狭小、卫生条件差,人员流动性大,潜在风险突出;有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食品安全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网络订餐等新兴食品业态兴起,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第三方网络平台把关不力、无证照商家入网经营、卫生环境难保证、送餐过程随意等监管空白,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滞是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后
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确保监管部门有效执法、市场主体规范经营、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目前,我省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或标准中的重要指标仍然缺失。有些标准标龄较长,没有结合实际及时修订,有些标准交叉重复或水平偏低,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滞后的食品安全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等诸多环节,监管工作涉及公安、农业、环保、卫生、质监、食药监等部门。例如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在我省实际监管中,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由农业部门负责,进入市场销售环节由食药监部门负责,但对从农田到市场之间运输流通环节的监管因为不够明确,从而造成监管空白。此外,在食品安全违规违法认定、违法犯罪行为查办过程中的案件移交衔接方面,往往是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存在日常执法信息常态交流不畅等问题。这些向题使得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一些模糊区域和交叉地带,食品安全监管仍未实现无缝对接。
法治保障、制度保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同时,还强调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我省食品安全存在的上述问题,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应对解决需要法治保障、制度保障。
制定《条例》,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新食品安全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者更好地履行食品安全责任;有利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利于建立动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